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在民间更被尊为药王菩萨,民间4月28日的药王会就是为他而设。

他的临床医学圣典千金方,至今仍是中医理论的最重要的文献,也被称为中国的医学论之父。

中国医学史上有很多圣贤,比如药圣李时珍,医圣张仲景等人。不说他们医学造诣上的高低,孙思邈和他们不同的是,他非常高寿,医生自己高寿才能真的让人信服。

比较明确的记载是,孙思邈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寿数岁,这是清朝人纪晓岚的看法;

但是这绝对是最低的下限,因为根据记载,孙思邈在—年间至少已经年逾弱冠,那么他应该在公元年以前出生,其年应为岁以上;

上限是岁左右,因为北周时期的洛阳总管独孤信曾经见过他,并赞其“神童也”,而独孤信卒于公元年。

所以,推算孙思邈生于公元年左右,到公元年,那就是岁的高寿。就算以下限来说,岁,在古代也是非常惊人的了!

就是这位神仙级别的老医生,最先提出了低碳饮食逆转糖尿病的理论,把粮食五谷作为糖尿病人的禁忌之一。

中国古代当然也有糖尿病,而且我们先辈的糖友中不乏名人。

第一个有记载的糖尿病患者,是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所以后人也把这种病称为“长卿病”。

比司马相如更加有名的是杜甫,一代诗圣杜甫也是糖友,他曾写下:“我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不过,杜甫从不注意饮食,喜欢喝甘蔗汁,还因吃得多而洋洋自得地说:“加餐可扶老,食慰飘蓬。”

最后,杜甫因为糖尿病并发症,58岁去世。

孙思邈在自己的医学实践中,注意到了糖尿病人的致病机理和逆转的案例,在千金方中是这样论述消渴症的治疗方案:

“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中国古代也把糖尿病称为“消渴症”,孙思邈的这段论述浅显易懂,犹如白话:

糖尿病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少饮酒,第二要少夫妻生活,第三少吃盐和五谷。能做到这三点,不用吃药也可以逆转糖尿病,做不到的话,就算吃多少金丹也没有用,切记切记。

第一点和第二点应该不用多说了,现在的糖友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第三点少盐和面,就真的是让我们不得不钦佩药王菩萨当年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认识水平。

唐朝的时候,可是把盐当成好东西。

李白喝酒的时候,曾经用“胜雪”来形容菜肴丰盛,但是孙思邈却看到,盐是伙同糖尿病危害健康的元凶之一。

孙思邈用的是中医学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的,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用今天的眼光看,如果盐食用较多,首先会影响胰岛素,破坏胰岛素的平衡能力,导致血糖升高;第二是盐吃得多会影响肾功能,容易引起的并发问题;第三,多吃盐会升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非常危险的,并且会引起心血管等方面的并发。

至于孙思邈说到面,可不单单是面,而应该解释成五谷。

因为孙思邈出生于陕西铜川,他的主要活动范围也集中在中国北方,当时的北方主食就是面食,米饭是基本看不到的。

而且古人一般用具体事物指代一类事物,这是用词习惯。孙思邈也没有碳水化合物的概念,所以他所说的面,就是代表了全部高碳水化合物的粮食。

他强调说:“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身也”。也就是说,饮食是身体健康的本源,如果吃得不对,就算找到再好的医生也没有用。

孙思邈提出的低碳饮食法,比西方提出的高碳水化合物导致糖尿病,足足早了0年左右。如果有一天,低碳饮食追述传承,那全世界都应该把孙思邈视为低碳饮食之祖!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ktms.com/zzysm/13618.html
------分隔线----------------------------